一浸 ! 動起來
經文
14 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。因我們想,一人既替眾人死,眾人就都 死了;
15 並且他替眾人死,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為自己活,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。
(林後 5:14-15)
 
一浸 ! 動起來
經文
14 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。因我們想,一人既替眾人死,眾人就都 死了;
15 並且他替眾人死,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為自己活,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。
(林後 5:14-15)
 

文章內容

  誰是我的鄰舍?我又是誰的鄰舍?

  談到「鄰舍」或「好鄰舍」,我們不期然會想起一段熟悉的經文(路十25-37)。在這段講述好撒瑪利亞人比喻的當中,律法師問耶穌:「誰是我的『鄰舍』?相信這時在律法師的心中,已有著他自己的答案。無論是文士、法利賽人、或律法師,他們大都以自己為「神所揀選的」一群。因此,對以色列人來說,「鄰舍」就是指以色列人,至於其他「非我族類」的,便不可能是「我的鄰舍」了。然而,耶穌郤讓律法師看見,那位願意施行憐憫的撒瑪利亞人,郤成為那受傷者的鄰舍。

  今天,我們看得見鄰舍就在你我的身邊嗎?

  有句話說「遠親不如近鄰」,意思顯然在表達好鄰舍有如親人般的關係,可以互相關心和照應。我們身處的香港地,雖然地方不大,地域距離需時亦只需個多小時便抵達,可是急促的生活節奏及繁忙的工作,使家人親友難以相見共聚。又加上近年不少家庭成員因著移民,更令留港的家人,特別對於已退休或長者來說,倍感到孤單和無助。

  我們教會(一浸)的位置,正座落在一個共有52座的大型屋苑當中,你可曾想過我們就是這些居民的鄰舍?更奇妙之處,我們教會的弟兄姊妹當中,大部份正正就是這屋苑的居民。原來,我們真的是鄰舍、也亦是家人(主內一家)。

  不時會聽到弟兄姊妹閒談的對話:

  阿某肢體忘記帶甚麼甚麼東西,我現在拿去給他;

  我現在要去某座接阿某肢體來教會;

  教會需要煮食用具?我屋企有呀,等我即刻拿過來吧;

  又有肢體聽到同座鄰居有需要,就上前協助……

  昔日電影有《七十二家房客》,故事圍繞那同住在一幢舊式庭院的七十二家租住房客;今日,近在咫尺,我們有五十二座第一城的鄰舍,相信也會有著不同的故事和需要,你可看他們是你的鄰舍?你可會是他們的好鄰舍?